本文万向区块链蜂巢研习社第71期,国建团队管理员会议主席NOVA的分享内容。NOVA在直播中分享了虚拟建筑作为新兴概念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刻是怎样的现状,以及应该如何理解它的本源内核。以下为分享全文,仅代表嘉宾观点,不代表万向区块链立场。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一些过去九年加上最近半年以来的经验,尤其是这半年来的新思考。
演讲主题更多关注在虚拟建筑,以及虚拟建筑作为新兴概念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刻是怎样的现状,以及应该如何理解它的本源内核。
今天主要围绕几件事情进行讨论:
第一,建筑在虚拟中的新使命。
虚拟建筑本身比较抽象,但是我会尝试跟各位解释一下我认为的虚拟世界中建筑的本源是什么?为什么要在虚拟空间中做建筑?这些建筑本质上是否与现实建筑存在不同?
可以先去思考一个问题,建筑本身服务于什么?无论是现实的建筑,还是虚拟建筑,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幻想建筑,它们服务的是什么?
我个人包括我的团队认为它服务于这些东西:
场所,建筑应该服务于特定的人类活动。什么是特定的人类活动呢?好比我的家就是用来给我居住、会客这些特定人类活动服务的。因为这些特定人类活动的区别,我的家会被分成卧室、客厅、厨房、餐厅这些基本单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空间必然是为了服务某一个特定的人类活动而去设计建造的,如果没有本源的人类活动,空间无从设计,也没有必要设计。
我们经常会在公共建筑看到一些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群,这些又是什么?在更广义上来说也是建筑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狭义建筑中局限在空间设计,或者更加学术的设计理念里去,更多面向艺术方向。其实整个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课题和标的而存在的。
进一步看一些国内比较著名纪念碑的时候,会发现它实际上跟群体共同意识连接在一起,比如说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包括社会上对于正义或者其他普适价值的共识,最终通过建筑、雕塑具象化,让它变成群体思绪的凝结物。
现在看下来,至少说现实中的建筑大概率是服务于这些东西的。
虚拟建筑在这一点上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在这个阶段下,虚拟建筑是对现实建筑的一次同源异化,为什么是同源?为什么是异化?我做一下解释。
同源异化解释到能理解的概念是强化了现实建筑中的某一些属性,但是又弱化了其中的另一些属性,从特定的人类活动角度分析,虚拟世界中不需要进行睡眠,也不需要进行餐饮,更不需要去洗手间。
美国建议:对被指控窃取加密数字货币的夫妇罚款1亿美元:2月9日消息,美国建议对被指控窃取加密数字货币的夫妇罚款1亿美元。据此前消息,美国要求法官勿要释放两名被控涉嫌加密数字货币盗窃的人员。(华尔街见闻)[2022/2/9 9:39:56]
相应的这些需求在一个空间里是不存在的,这些人类行为是显少存在的。当然可能有人会表演睡觉,这是另一说了,他在沉浸式地体验角色扮演。
实际上在这个空间里的社交兴趣、炫耀展示、交互性娱乐需求又会放大。因为确实虚拟空间能够给我们在现实中不能有的或者更多样的社交娱乐手段,在这一层上,空间设计的虚拟就产生了异化,使得空间设计的结果也发生了不同。至少说,当你需要建造一座虚拟住宅的时候,你是不需要为它设置卫生间和卧室。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在虚拟世界中是否会有办公需求?我猜测没有,是否就不需要在虚拟世界中新建像现实生活中这么大量的写字楼了呢?这是一个点。实际上因为我们在虚拟世界中追求了一些更加精神层次、更加意志层次的东西,所以审美标的的雕像、群像纪念碑建筑需求会被放大,而且因为它脱离了物理世界的规则,使得我们可以容纳更多艺术性元素去进行更加夸张的表达。
因此可以看到现在大量虚拟地块上在进行着一些带有很强烈艺术色彩的纪念碑式创作。现在在虚拟世界产品中都能看到大量地块在做这些事情。
当然,这里会有一个小弊端,一开始在线下演讲、团队内部分享的时候一直跟人说一件事,我是从互联网产业出来的,越做互联网会越讨厌互联网,它的根源在于互联网社交、互联网活动压扁了人,把原本丰富的人格压扁成了一张标签纸。确实通过微信、其他类型的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可以进行快捷和自由的表达,但代价是表达的意涵丰富度大幅度下降。社交对象将无法特别明确、特别完整地认知到我这个人格的完整程度。
确实,当每个人都被贴上“标签”的时候,会非常方便地在人群中找到和我们贴了同样“标签”的人,以至于使我们的简单共识能够非常快地实现。
但是,正因为这些标签的存在,它已经被压扁了,导致我们无法将它重新具象化。文字语义可能说我是“二次元”,三个字代表了我一系列的行为。但是当你真的将“二次元”三个字重新具象化到标的、具体建筑商的时候你会发现无从下手,或者真的这么做了之后会发现原本的标签化共识因为具体的诞生而瓦解了,不是所有标签体系下的人都喜欢具像事物的每一个方方面面。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虽然在语言环境下共识很容易被达成,但是真正需要将共识凝结到地标上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出现了一个鸿沟难以跨越。也使得群体或个人的群像思维个性化这一点在虚拟世界中难以实现。
总体上来看,现在阶段里虚拟建筑更多承担的责任、使命是提供虚拟事件发生的舞台。新使命在这里,可以认为接下来在这个使命下,设计的核心是人类活动。
电力公司Talen Energy在美国建设300兆瓦核能加密矿场和数据中心:7月14日消息,美国电力公司Talen Energy正在其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Susquehanna核电站附近建造一座核能加密矿场和数据中心,一期开发容量164兆瓦,全部建成后将达到300兆瓦。Talen Energy于2020年成立Cumulus Data,以「投资于融合数字基础设施与电力的机会」。Cumulus有两个独立业务,Cumulus Data专注于超大规模计算中心,Cumulus Coin专注于数字货币挖矿。(DataCenter Dynamics)[2021/7/14 0:50:03]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首先拿出来一张城市的地图,是纸质最好,没有纸质的话可以随便找一个目前地图产品截图打印出来,最好是家里面附近的,可以做个实验。
拿一支黑色粗一点的马克笔,把纸质地图上的住宅小区全都涂黑,把办公区、写字楼这些地方涂黑,餐饮区像美食街这些地方涂黑,如果是综合性的mall,底层是有餐饮街的,这个无所谓,毕竟有购物和文化活动的东西在里面承载。
把这些地方涂黑了之后再来看整个社区还剩下些什么,还剩下的这些东西差不多就是在虚拟生活中人类活动的大致范围,可以大约推之在虚拟世界中应当对这些类型的建筑与空间设计有需求。
虚拟建筑的使命就是服务虚拟的“新活动”。为什么用了“新”字?线上虚拟活动与线下活动无论从举办周期、交互方式、场地、流程这些事情上,都会有本质上的区别,使得它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活动形式。
而接下来去研究的方向是一场关于Metaverse/元宇宙的文艺复兴运动。
过往有一段迷惘的时期,历史上那次文艺复兴终于发现人才应该是所有努力、所有想象、所有规划建设、知识最终的目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这一点被喊了很久。
实际上历史又是很回环往复的状态,我们可以看一下元宇宙萌芽发展期经历的事情。
一开始缘起于技术崇拜,以及代码抽象、机器语言、神秘主义的崇拜,我们在崇拜这些东西,觉得这些东西像“圣火”一样,给我们照亮了新的时代,这些技术都是很神圣的,很让人推崇的东西。接下来开始用这套新的语言体系理解这个世界,开始解释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包括通信、交流、交易、展示,开始用新的语言体系来解释这一切。
而到最后会发现一个点,越多用新语言复刻人类世界、复刻社交行为、重新构建这一套人类社会,越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本源并不在一串串代码里,也不在3D模型、动画里,我们追求的东西一定是肉身凡胎的人,或者他脑中思想所想的那些个人性的东西。
到最后,可以预见元宇宙探索一定会进入新的文艺复兴时期,到这个时期的时候可能会重新定义作为人类,人类的人格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主体性依托在什么样的位置,会重新审视这幅肉体,又会重新审视思想又会在哪些领域延伸出触手,又能控制哪些个世界。
中国建设银行:不得通过在我行开立的账户划转与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的资金: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关于禁止使用我行服务用于虚拟货币交易的公告: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将在我行开立的账户用于虚拟货币的交易资金充值以及提现、购买或销售相关交易充值码等活动,不得通过在我行开立的账户划转与虚拟货币交易相关的资金。[2021/6/21 23:53:59]
比如说《银翼杀手》是仿生人梦到电子羊这些东西,我现在回答了,实际上我们不需要以传统的现实世界中的思维方式复刻性地理解虚拟世界,不眠不休的虚拟人自然不可能梦到仿生羊,他不睡觉。
接下来分享我对虚拟空间世界建设研究的预想。
首先,逐渐会发现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模仿,把它模仿进虚拟世界中,这个事情本身并不性感。就像刚才说的,现在有很多品牌方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自己的形象总部、形象展厅,甚至还有一些个人在虚拟世界中请专业建设团队为自己设计住宅。
但实际上来说,这些东西更多是基于我发现了新大陆,它作为虚拟空间,我对它抱有一定的热情与新鲜感,在冲动的状态下进行了消费、投资。
但是话说回来,原本思维定势中认为某一个地段很好,我想买这儿的房子,某一个商圈很棒,我想在这儿开铺子,这是线下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带来的固有思维印象。
这些思维印象在虚拟世界中是否还成立?它所暗示的逻辑关系在虚拟世界中是否还自洽?如果是刨根问底地问自己一些问题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大家所尝试的很多事情真的都只是头脑一热、一冲动做了。当然可能会起到启示我们的可能性,但长期来看并不是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实际上,人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有独特性的活动,包括最近到JustinBieber在Wave里开了一场自己的虚拟演唱会。
在虚拟空间里,使原本那种爱豆在台上唱,下面粉丝在疯狂蹦、尖叫看起来交互性很强,但实际上中间还隔了一群保安的交互方式,跃迁到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全方位各角度地看着我的偶像、明星为我提供各种各样的演绎服务,我甚至可以飞在天上看他,甚至可以现场放礼花给他助兴,甚至可以和现场的粉丝进行特定交互活动,使得我在演唱会下的娱乐体验变得更丰富。
这样看下来,至少在这几场虚拟演唱会里,一般人类活动变到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了进化和发展,使得它具备了一定的虚拟独特性。接下来就会发现,我们应当追求的是具有虚拟独特性的人类活动在虚拟世界中举办。
相应虚拟空间的独特性活动自然而然将会催生出来很多面向虚拟原生活动进行的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可能会远胜于现在所总结出来的空间设计经验,会有一些其他发展。当然,这些其他发展现在还暂不能言明,毕竟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夏虫语冰的事情,我没有看过太大量独特性的虚拟活动,还有待于先驱者去创意、思考,或者直接把事情落地办起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今日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其中针对数字中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努力方向,报告表示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加强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无人驾驶、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垂直行业技术深度融合。[2018/5/9]
我相信,随着活动逐渐增多了之后,自然会有大量的空间设计师开始面向空间设计虚拟总结出来自己一套设计方法,提供自己的设计服务,使得产业发展起来。
在这一切做好之后,会发现现实世界有现实世界中的活动,而面向活动自然有现实世界的空间设计方法,有空间设计学说与理论,为它进行独特性的空间设计。
而在虚拟世界里,也有自己原生的独特性活动,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法论,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设计产业、设计从业人员。自此,它就不再依附于现实世界而存在,有自己一套独立的体系了。
是否两者之间完全割裂了呢?我觉得并不是,毕竟短期之内大家还是肉身凡胎的状态活着,无非我们的思维在两个世界中来回切换,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应该是现实世界的一次再扩容,我们开拓了一次新边疆而已,我并不指望可以将这两个世界平行独立地看待,它们两个应该是接壤在一起,甚至是虚拟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良性补充而存在的。之所以能成为良性补充,也一定是因为它有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让它成为了一种独特于现实世界的体验才能做到这一点。
现实世界有这么一大块“饼”,而虚拟世界相当于外面又延出来一块,使得人类意识的活动范围又拓展了,开拓思维的新边疆。
刚才说了很多,说到了设计虚拟空间、服务人类活动、虚拟空间设计知识/方法,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将虚拟空间设计作为学科、一门知识进行研究?要去讨论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讨论,虚拟空间设计有没有可能学科化?我们知道,现实空间设计学科化已经分出了非常多的学科,像建筑学、土木工程、景观设计、策展这些都是现实空间设计下比较独立的学科。
虚拟空间设计本身有可能学科化吗?
粗陋地先想一想,如何定义一个学科?
是特定类种知识的结合,知识本质是经验,也就是经验的集群。应当具备研究此类种知识的方法,既有蓄水池又有自己的水源,这才可能成为学科。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了知识的积累、发掘知识的方法论,有这两种东西可以勉强断定这一块儿可以成为学科。
看一看虚拟空间设计有什么?
首先有的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来自现实传统建筑学的设计知识。比如说空间设计到多大的尺度下可以让人在里面待着的时候有一些直觉上的舒适感受,包括街道应该做多宽才使两边的高楼不至于对我有压迫感。再比如说通道的采光、光照应当是怎样的,能让我有较舒适的使用体验,包括建筑的动线设计。如果是徒步行走的话,怎样的动线设计能让我在使用空间的时候变得更加便利而且舒适。
兴业银行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主动拥抱区块链:4月21日至25日,在福州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兴业银行携近年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的部分成果亮相,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关注。兴业银行始终坚定奉行“科技兴行”战略,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中执守金融本源,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手段,加力推进流程银行、开放银行、智慧银行和安全银行建设,持续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美好生活助力。[2018/4/23]
很多都是传统建筑学里常见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它们可以平移到虚拟建筑学当中的,过往发生的平移很多,比如从原本建筑学的动线知识平移到策展上,变成了策划策展动线的设计方式。
抽象知识的平移,就像一法通、万法通一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将一些传统建筑学的知识平移到虚拟建筑学。
从方法论层面上,传统建筑学、现代建筑学的新流派都有不同的对人类活动的观察方式、总结方式,而这些方法论本身实际上是更加普适性的,不止是建筑学再用这套方法论,很多社会科学都在使用这套方法论进行自己的学科研究。也就是说,从方法论层面上,至少虚拟建筑这里有一条方法论可以作为基础的。
再进一步,现代建筑设计教学领域已经有非常大量的软件、硬件、设计方式资产积累下来,它们可以比较低损耗的平移到虚拟建筑空间中。甚至做效果图、建筑渲染的工作流,反倒是更加适应虚拟空间设计的需求。
从工具层面上、从研究方法层面上、从知识积累层面上,虚拟建筑作为学科都已经有了资本。
接下来,如何聚集一批有志向于此的学生、学者进来进行研究,包括产业上如何将学术上的知识更加紧密地结合到产业里去,面向消费者、面向地产投资者,给他们提供更加适合于虚拟世界的产品,从而反哺学术研究的过程。
像刚才说到的,我们现在面对的状况是虚拟建筑学里有20%的知识,还有20%的方法论,剩下60%的部分就像一座“富矿”一样,方法论就是“镐头”,而知识的空白区域就是“金矿”,不断用方法论挖掘新知识,就可以完成最终学科体系的建立。我相信过程会很快,毕竟产业、时代发展在催促它要做成这样的事情。
最后我会有一些产业视角上的分享,这也是那天去提炼演讲纲领时总结了一些平常跟朋友讨论的话题,凝结出来最近我想给大家分享的点——“不动产动产化”。
这个词一听会觉得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原本说我可能在路边开一家烤肠店,是我自己在地上建了栋房子,开了小橱窗,在上面放3个烤肠机开始烤肠,过路的路人就从我这儿买烤肠走。
有没有人见过那种可以把小房子直接安四个轮子变成移动的烤肠车,就像在北美卖Taco的时候会有Tacotruck,前面是卡车车头,后面是工作间的架构,相当于店可以开在任何他想开的地方。
常见的房产一般会说成“不动产”,房屋着定在土地上,不能轻易移动,当然目前也有移动它的方法,在网上可以看到移动大楼的视频,会在下面装巨型的活塞和履带机构将楼平移走,而且这种情况还得是楼本身足够稳定、足够结实才有可能做这件事情,而做这样一件事情的耗资很有可能比拆掉这栋楼重新建一栋还高。除非要保护一些特别珍贵的历史建筑,或者特别有纪念性意义的建筑,否则应该不会动用到这种方式。
这里还会产生几个问题:
第一点,因为房屋相当于长在了地上,一旦地权发生了变化、发生了转移,房产将会面临比较大的权利变更带来的其他外围风险。虽然在《合同法》包括其他的债权法律上经常会提到“买卖破租赁”的事情,包括两人处置权利不能影响第三人的事情。但是纠纷的成本、纠纷的风险依旧还在。从整个社会低风险运作的角度来看,仍旧是不值得被鼓励的事情。
第二点,为什么总说房地产?因为在现实不动产领域,房地就是一体的,你想建房一定得先拿地,不可能把房子建到空中去,就算是空中,下面还有地,地的所有人还是可以主张对于空域的管控权利,所以一定是像连体双胞胎一样连在一起的事情,所以一定是“房地产”。
如果想把地皮进行二次利用,像现在常见的拆迁事情,地上的建筑要么已经太老了,要么已经影响到城市发展或者想要进行更加高效率开发的时候,我没有其他办法,我要么把工厂旧改变成办公室,这是旧改的方案,要么直接推平整地重新建一座楼上来。这些事情都使得不动产市场的流通性、沉默资产变得很多,而且风险也会变得相对较大。
虚拟房产本质上是不动产吗?分析一下很明显,不可能是。为什么这么说?虚拟房产的施工成本是很低的,大部分成本集中在设计成本上,不需要起重、挖空、打桩、浇铸这些繁琐的施工工程,现实中市工商最大头的成本不在设计,最大的成本在工人,以及施工材料的花费上,这些才是做一栋建筑最大的成本。当然,如果你不计算拿地的那部分钱也是成本的话,这部分成本就是最大的成本。
其实虚拟建筑在拆解拆分的时候是不损耗建材的,在现实中要拆一个房子如果很高的话可能要爆破,矮一些也需要用一些破拆机,用大推柱打碎,最终拆成碎砖或者碎的水泥块。这些东西相当于原本投入的建材基本全毁了,没有再利用的事儿。不太可能把这面墙、楼板整个拆出来、整个门拿下来,甚至把一整个房间拆走,在现实世界中做不到。
但在虚拟空间里很容易,因为当时房子差不多是模块化搭起来的,中间也没有拿520粘起来、水泥浇铸起来让两个东西连在一起的操作,没有,想怎么拆怎么拆,拆了之后在另外一个地方还能原模原样组装回来,没有问题。
第三点,房屋和土地之间没有必须的连接关系。如果说虚拟房屋没有土地,就作为独立的有超链接导向的房间存在,能不能存在?当然能存在,点一下长链接就进入到这个房间了,房间不附着在任何土地上,像飘在赛博空间虚空里的房屋一样,可以的。这时候开始看明白了,这些房屋好像不需要跟土地有这么强的连接。自然而然当然可以动,甚至可以存在U盘里随时拿着它走,这怎么能是不动产呢?这是动产。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虚拟空间中的土地是“插槽”,而房屋是插在插槽里的“插头”,只要插槽还在,自然可以插一些各种各样合适的插头进来,它们两个之间是没有强制绑定关系的。
这样理解虚拟房屋、虚拟地产有什么好处呢?
可以让土地价值回归于原本该回归的0。很多现在正在炒虚拟土地的朋友都不太愿意听我说这个说法,但你仔细想想看,这个东西就是残酷的真相。
一般来说从劳动价值学说、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那一派思路去看的话,地上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地租,而大卫·李嘉图自己的理论里讲过:一块地的地租应该取决于此地上的收益对比此国内最贫瘠土地之间的收益差。
也就是说,价值一定是比较出来的,而收益差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他也解释过,比如说修建了灌溉工程,或者说有工人宿舍,有一系列的补墙的东西,而补墙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补墙的东西是我在地上投入的资本,地本身没有价值。
当我们想买一块地的时候,实际上买的是这块地上投入的资本,而现实世界中买一个房子,房子本身造价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地段很好,一般说有地铁或者旁边的小学还不错,离商场比较近,商务便利。无论是地铁、小学、商场,本身都是社会、大众、个人在地上投入的资本,而这部分资本对周边的地域形成了外延影响,使得大家能共享到这部分资本的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周围土地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交易那部分资本带来的地上增益。这时候土地价值当然是0,如果现在去西藏最贫瘠最没有人烟的地方,拿大约1平方米的土地,请问有谁会针对这1平方米的土地管你要1分钱?就是这样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去撒哈拉沙漠里找一块1平方米的土地,它的价值就是0,没有人原以为它付钱的。
把土地价值归零之后大约知道投资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应当是土地上凝结的人类的劳动,要么说是资产,要么说是物产,一定是这些东西。这时候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建筑,建筑本身才是我真正要投资的东西,它好不好用、它美不美观、它能不能服务特定的功能,这才是我对它性能、投资价值、使用价值的考量主要维度。
回到主要维度之后要考虑另外一件事情,当我不再需要将核心投资物牢牢附着在土地上的时候,对于场所经营者来说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在现实的状态下,我如果想在虚拟世界中要经营虚拟鬼屋,就需要先买一块地,再在地上建鬼屋。但这里面是伴随着风险的,你只要是经营,一定会伴随着风险,虚拟鬼屋运营的不是很好,大家不是很喜欢,我不想做了,把鬼屋拿走,地还得想办法卖出去,不然地就砸我手里了。
但是地天然不是流通性非常好的资产,这样对每一个场所经营者来说,在考虑从事一个事业之前,都有一个沉重的负担需要考虑,我是否要为了这件事情花一大笔钱买一块地?如果这两者能脱离的话,就又不一样了,我无所谓,反正我这儿有一个鬼屋已经建好了,那边有一个地,我现在租下来它,把我的鬼屋插上去经营,大不了给地主一些租金,因为租金对我来说不是投资,就是成本。
如果这个地段人流不是很好,自然流量不是很好,我换一个更加旺盛的地方,把房子拔起来,放在旺盛地段的插槽上,付那边的租金。对我来说,转换的过程都是在成本模块上进行的转换,而不是考虑已经投资的资产不需要利用了怎么处置的问题,不需要经营者再考虑。
最后能得到怎样的结果?地的所有人享有他的收益,经营者降低经营决策与平常资产处理的负担,消费者和服务接受者也能更加便利、更加廉价、更加低成本地获得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确实总体来说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在下降。
城市、社群空间里的产业分布、经营活动变得更加灵活,不会有突然某一个街区变得死气沉沉的,就像美国底特律那样。也不会说某一个旺盛的街区因为持续旺盛搞得大家卷起来了,地租疯狂往上涨,成本很高。毕竟它是灵活的,不会逼着那些个原本负担不起这么高租金成本、地价成本的经营者没办法搬不走只能在这儿待着,没有这种事情了。城市市场将会变得更加灵活,而城市里的体验也会变得更加好。这是我理想中的“光辉城市”状态。
到现在分享了这么多,后半段有一些最近看的产业发展、思考总结,以及与朋友聊天总结出来的想法,可能会有些许谬误、判断失误,甚至想的方向都是错的。如果有启发的话太好了,没启发的话就当听个闷。感谢各位的聆听。
据TheBlock消息,SolanaLabs投资部门SolanaVentures周二宣布推出一项新的1.5亿美元基金,以支持区块链游戏初创公司.
1900/1/1 0:00:0011月30日,在线上直播活动,DFINITY中国区负责人Herbert首先表达了对SNZ、Bithacks、ICPL、Delandlabs等IC生态的技术大使们的感谢,希望大家在跟他们一起来做讨论的时候.
1900/1/1 0:00:00据Cointelegraph11月30日报道,专注于隐私保护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NuLink宣布完成400万美元融资.
1900/1/1 0:00:00区块链技术一直是过去十年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概念的变革性就在于此。今天,区块链已经侵入了你能想到的几乎所有行业。从商业和医学到体育和营销,区块链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游戏技术应用的进步.
1900/1/1 0:00:00元宇宙的热度来的比预想的快不少,甚至在巨头们还在摩拳擦掌之时,市场已经发生了过度反应,但细心去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领域依然是媒体的热度居多,还不是行业的热度,因此,我们尝试从元宇宙的重要构成说起,看看元宇宙的“里子”究竟是些什么.
1900/1/1 0:00:00DeFi之道讯,11月29日消息,ENS和以太坊基金会首席开发人员NickJohnson在以太坊改进提案中发起EIP-3668草案“Durin:安全的链下数据检索”。Durin提供了一种无需额外信任假设即可获取链下数据的安全机制.
1900/1/1 0:00:00